“走在小区里,路平了、车停齐了,连宠物都有专门的厕所,这日子过得越来越舒心。”合肥高新区上铁银欣花园小区居民老李的一句感叹,道出了这个老旧小区的蜕变。
上铁银欣花园小区建于2011年,曾因基础设施老旧、物业收支失衡等问题陷入管理僵局。2023年9月,随着合肥市首个“信托制”物业模式落地,这里上演了一次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生动实践。
近年来,合肥高新区以党建为引领,创新推出“信托制”物业管理模式,让传统物业的“买卖关系”变成“委托—受托—受益”的信义关系,党组织引领下的透明共治正在重塑基层治理生态。
制度创新修补信任“裂缝”
“一次,小区的消防管网坏了,维修报价9万多。”上铁银欣花园小区物业管委会主任詹卫东回忆,由于已超出质保期,开发商没有维修责任,维修范围超出了物业常规职责,申请维修基金又面临流程繁琐等问题,维修工作一度陷入僵局。
“信托制”落地后,业主们集思广益,通过“家门口议事会”平台与物管委联动,凭借“信托制”物业共管账户资金管理公开透明、使用灵活等优势,将消防管网维修纳入专项预算。最终,仅花费2万多元就解决了问题。
从9万多到2万多,体现了“信托制”物业管理模式在基层治理中重要作用。这种制度创新,修补了业主与物业之间的信任“裂缝”。
据介绍,“信托制”模式最显著的特点是资金管理透明化。物业费和公共收益不再直接进入物业公司账户,而是存入全体业主共有的信托账户。
打开合肥高新区智慧社区平台小程序,业主王女士点开了小区的收支明细。“以前,物业费交了之后就像石沉大海,现在,连买个灯泡的钱都能查到。”王女士说,这就像把物业费存进了透明玻璃罐中,把“糊涂账”变成了“明白钱”。
红色引擎驱动治理转型
“最近一直下雨,我去叶奶奶家看看。”在银杏社区家门口志愿服务队的工作群里,志愿者们随时关注“窗帘之约”对象叶奶奶的情况,并做到消息共享。
合肥高新区将党建引领与“信托制”物业模式深度融合,以党组织为核心构建“多元共治”治理体系,让红色基因成为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核心动能。小区党支部牵头成立“荧光志愿服务队”,党员志愿者与独居老人结对帮扶,通过“微信+智能呼叫报警器”双线监测,实时掌握老人安全动态,同时,将帮扶需求纳入社区“微心愿”清单,形成“需求收集-分类处置-反馈闭环”的服务链条。社区为“窗帘之约”重点服务对象叶奶奶提供助医助洁、应急救助等定制化服务。
近年来,合肥高新区积极推进党建引领与信托制物业深度融合,让社区治理从“政府主导”向“多元共治”转变。党组织搭台,居民唱戏。依托月度“家门口议事会”,上铁银欣花园小区形成“党组织牵头—业主决策—物业执行—双向监督”的高效治理闭环。全年推动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安装、小区排污管网改造等10项微更新改造,每笔费用均通过线上平台实时公示,业主可随时查阅监督。在信托制物业赋能下,居民从“旁观者”变为“主人翁”,实现自我服务、管理与提升,绘就基层治理新画卷。
从 “窗帘之约” 的精准帮扶到小区微更新微改造的全民参与,党组织始终以 “红色引擎” 驱动治理转型:既通过党员先锋作用破解 “信任壁垒”,又借助信托制的透明机制规范流程,更让居民通过议事会、监督平台等载体成为治理主体。这种 “党建引领、党员示范、制度保障、居民参与” 的模式,正让基层治理从“被动应对” 转向 “主动共治”,绘就出 “红色力量” 与 “信托智慧” 交织的治理新图景。
智慧平台打通服务末梢
看到小区西门地砖松动,上铁银欣花园小区的网格员立刻在平台上报,仅6分钟就派单至职能部门,限时5日内修复。
“信托制”的成功运行离不开智慧化平台的支撑。合肥高新区创新开发智慧社区平台,将上铁银欣花园划分为网格进行精细管理。以前,居民反映问题需要经过层层转达,现在只需要打开微信里的随手拍小程序,很快就能进行处理。这种“居民吹哨、物业报到”的模式,实现了“接单—派单—处理—反馈”全流程24小时内响应,切实做到居民需求第一时间响应、第一时间解决,让居民们感受到“指尖上”的服务便利。
让居民们称道的还有电动车阻车系统的快速安装。“电动车进楼入户有很大的安全隐患。”上铁银欣花园小区的居民回忆说,在一次党群议事会上,大家提出了安装智能电梯电动车阻车系统的想法。得益于“信托制”模式下的共管账户,利用公共账户结余资金将这一智能系统安装纳入专项计划,从根源上消除电动车违规停放、充电风险。如今,这一智慧平台已经成了小区治理的“神经中枢”,居民满意度不断提升。
合肥高新区对于“信托制”物业模式的探索,用制度设计将“陌生人社区”编织成“责任共同体”。党组织把方向如灯塔,信托制保公平如天平,智慧化提效率如引擎,一点一滴的变化都在证明:基层治理的最优解,来自于“透明”与“参与”的深度融合。
(姚一鸣)
诚利和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